了这句诗。
她是康熙二十八年由孝懿仁皇后指给四阿哥的。
少年夫妻,四阿哥胤禛才多大,而她也更是年幼,懵懵懂懂的两人就这样被绑在了一起。
孝懿仁皇后去世后,四阿哥被德妃娘娘接了回去。德妃不喜孝懿仁皇后,连带着对四阿哥,对她这个由孝懿仁皇后钦点的四福晋也同样不喜。
但本朝以孝治国,在四阿哥没能出宫建府前,德妃娘娘是压在她心头一座不可撼动的大山。
生母不慈,养母又不在了,四阿哥在宫中可谓是举步维艰,他只能拼命在朝堂中站稳脚跟,不分昼夜的替太子办差,忙起来的时候连自己身体都顾不上。
而作为他的嫡福晋,将一切看在眼里,她自然是心疼的。于是,她能够为他做的就是替他侍奉好德妃娘娘。
十几岁的姑娘,硬生生逼着自己成长起来。每日去请安是必不可少的,寒冬腊月在外面站上许久也是常有的事。
现在想来,他身体不好,她后来也常常缠绵于病榻之上,似乎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了预兆。
后来,太子大婚。
宫中无皇后,宫权一并交由太子妃打理。且因着太子与四阿哥的关系不错,也或许是四阿哥有跟太子提过,太子妃对她也稍有照拂,她总算是有了喘息的片刻。
至于为什么她会笃定是四阿哥跟太子提过的?
太子和太子妃,都是一样高傲的人。倘若不是四阿哥特意提起,太子妃也跟太子一样根本看不见她,又怎么会对她有所照拂呢?
因为就连这几分照拂,都是带着可怜,施舍般的。
而后,她和李氏先后又传出了孕信。虽四阿哥先前对李氏多有宠爱,但到底对她肚子里的孩子更看重。
那时候,她和他之间也没走到后来相看两厌的地步。
她也只当他是寡言,其实心中是有她的。
可笑她后来才看清,他是心冷。
别看他对李氏宠爱有加,对后来入府的年氏也是一退再退,但他也是说舍弃就舍弃。
圣祖爷二十几个儿子里,最像他的,不是太子,反而是这位四阿哥。
可这时候,什么都晚了。
弘晖死了,圣祖爷也死了,就连那位眼高于顶,曾经被圣祖爷视为唯一继承人的太子也死在了咸安宫的暮色里。
反倒是她和四阿哥,成了这紫禁城里最大的赢家。
世事无常。
那时候在宫中做小伏低,哪里会想到她还会有如今。
原谅她,这些事都过去太久了,有很多她都记不清了。如今回忆起来,才会如此混乱。
她和李氏先后生下嫡子和庶子,一连得了两个儿子,四阿哥那张少年老成的脸上也没忍住露出了几分喜色。
那时候,他也曾信誓旦旦地握着她的手,说会替她和他的儿子争个爵位来。
后来,圣祖爷第一次给诸子封爵,四阿哥只得了一个贝勒,这对他来说,不可谓打击不深。
后来的事她就不甚清楚了。她被困在后宅里,只是听闻太子第一次被废,圣祖爷诸子之间的斗争也越发厉害了,也就是这时,四阿哥…不,应该叫四贝勒,才表现出了对那个位子的野望。
可这时候,弘晖已经没了。
圣意难测。
康熙四十八年,太子复立。四贝勒这才跟着等来了一个亲王之位。而这时候,他和太子也不复从前,中间始终隔了一层。
后来?
再后来就是太子二次被废,并且永囚于咸安宫。
雍亲王整日不是为圣祖爷吩咐的差事奔波,就是在圣祖爷面前表孝心,可谓是孝顺的典范。
圣祖爷驾崩那一年,雍亲王府也被守得跟铁桶一样。然后她就听到了雍亲王继位的消息。
一切尘埃落定。
她和雍正帝的情分也走到了头。少年夫妻,到头来也不过如此。
她就这样又熬了九年。
往事一幕幕在她脑中浮现,她的眼神闪过很多人,有弘晖,李氏,宋氏,钮祜禄氏,年氏…最后定格在畅春园,她闭上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