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教授,刘教授,我觉得我们团队目前的发展趋势特别好。”
“一个团队,无非就是教学、前进方向、课题积累这么几块。”
“教学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话题,暂且不提。前进的方向,这就有点多了。”
“临床科研、基础科研、临床科研中的专利载体等诸多方向,我们都可以展开详细去进行研究。”
“就目前,我通过统计我们组内的潜在课题时,就发现,我们现在至少有八九条可以趋进的大方向,一些细小的分支,就根本不用去谈了。”
“而因刘教授与聂明贤的参与,我们团队进一步展示了厚积薄发的力量……”
袁威宏先铺垫了一番,而后才把话题落地。
“刘教授,我先详细地说明一下,我们可以行进的大课题和子课题啊。”
“大课题方向,一,骨折的重新分型与手法复位适应征与手术适应征的重新定义。”
“二,骨肉瘤的基础科研,抗肿瘤特殊靶点的寻找。”
“三,基于敲除hk2裸鼠的生物学与生理学习性改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,进一步探索hk2作为肿瘤敲除靶点的生物安全性、生命安全性。”
“四、毁损伤课题。”
“五、毁损伤术后功能重建课题。”
“六、断肢栽植术。”
“七、单肢体体外循环仪器的探索和研究……”
“八、骨肉瘤……”
袁威宏先探讨了自己和方子业为基点的一些课题,而后才把邓勇教授大团队的课题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内。
袁威宏先表了态:“邓老师,刘老师,这些课题,我们团队的所有人,只要有兴趣的,都是可以择方向而循进。”
袁威宏现在的课题数量多了,组内的人手不足,就只能打开大门,让邓勇教授的学生也参与进来,否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,浪费了前期研究的积累。
听到袁威宏这么列举,饶是刘煌龙算是见多识广了,也是颇为咂舌。
这真的是一个组的小团队可以拥有的课题方向数量,而不是一个科室的超级团队?
厚积薄发四个字,再贴切不过了。
“一个子业,可以至少顶三个中等规模团队了!~”刘煌龙感慨唏嘘。
第417章 主治与新起航!
时间如水。
五月一晃而逝。
方子业从考场走出后,就第一时间拿出手机,关闭飞行模式后开始阅读未读信息。
特别熟悉的人,都知道方子业参加主治的理论上机考试,并未打扰,倒是有一条来自黄凯的未读信息。
方子业特意看了看秦葛罗与王元奇二人的聊天页面没有未读信息后,再清理了一遍短信信箱。
才站在了一辆校园内部的共享单车旁,一脚跨上去先占用后给黄凯回复信息。
“凯爷,我们团队五月份还在做功能重建手术的回溯,因此并未主动接收新病例,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更大化。”
“六月份中旬吧,你过来找我们医院的刘煌龙教授看看,仔细评估是否适合进行功能重建手术……”方子业的回复相对谨慎。
自从方子业给黄凯提议过,刘煌龙教授来到了中南医院后,组里面有打算做功能重建的术式,黄凯就经常给方子业发信息打探相关的消息。
只是,方子业一直都在忙,且组里面经过了探讨之后,并不决定短期内就大规模地接受相应的病例,广开门诊收治进院。
而是希望精打细磨几份病例并完成了一月、三月随访之后,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开设功能重建专科门诊。
这是为了病人负责。
自然,在这个期间,如果科室里遇到了毁损伤的患者,还是常规收治,只是不会主动地去邀约一部分病人转诊到中南医院来。
主动和被动,是两个概念。
回复完信息,扫码打开了车锁之后,方子业就骑车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正门口去坐地铁回医院。
这个点,学校还是考场,六月初还是毕业季,又是周末,就别想着打车了,有这个等打车的时间,坐地铁都快到汉市大学附近了。
校园内的共享单车,在校园外是无法还车的,方子业只能在校门口的一个停车区域把车锁好后,出校门再更换了另外一辆电动车,一路骑到了地铁口,随人流走了进去……
坐手扶梯时,方子业看到了黄凯的回信。
但看着手扶梯的长度不长,估计打字的时间都不够,因此在下了手扶梯后,方子业逐渐散出人群,靠着围墙慢步低头回信。
“凯爷,你到时候到了医院后,先给我打电话吧,不方便挂号就直接到科室里看,你的情况我已经和刘教授汇报过了。”
“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如果你方便的话,从恩市照了ct和核磁过来,记得给影像科的老师们说一声,要把神经肌肉平面截面切好,或者你直接把所有的层面都拷贝到u盘里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