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不谋而合。”
张位:“……”
真是没完没了,能不能不要再提这个名字了?内阁首辅是你赵志皋,又不是林泰来!
赵首辅非常大方的说:“既然你和林九元都这样想,那我就虚怀若谷采纳了!就让赵参鲁留任一个月,亲自去松江府平定风波!”
李春一时间也分不清了,到底这样暂时留任好,还是直接撤职好?
经验不够丰富的李春没注意到,赵首辅根本没有给赵参鲁任何配套支持,比如抽调营兵之类的措施。
赵首辅又说起了第二件比较重要的事务,“最近各省风宪官接连出问题,年前下发都察院拟议。
目前主持都察院院务的詹仰庇奏议说,对过去三年间各省风宪官的考察、任命情况进行倒查和大整顿。”
性格相对强势的张位忍不住讥讽说:“此事与林九元有关系么?”
赵志皋一本正经的答道:“还真有点关系,河南、湖广等地许多官员经过林九元感召,纷纷醒悟,主动向朝廷揭发出了本省风宪官的问题。”
李春还是不得不反对说:“在没有明确必要的情况下,岂有倒查几年、任意修改定论之理?”
赵志皋耐心的多解释了几句:“为了鼓励他们积极与渎职的风宪官作斗争,林九元也是付出了不少心血。
如果朝廷对这种情况无动于衷,只怕要浪费林九元的一片苦心,并且严重打击各省官员的士气。”
李春坚持说:“肆意倒查,只怕官员人心惶惶,难以安心任事!”
赵志皋冷冷的说:“林九元的同乡古人有句名言,一家哭,何如一路哭耶!”
李春:“……”
说古人就古人,还踏马的强调林九元同乡古人!
离开“林九元”三个字,你这首辅就不会说话了吗?
来文渊阁上班第一天就想辞职了,怎么办?
------------
第六百六十二章 硕果累累
在万历十九年年底到万历二十年年初这两个月,朝廷称不上大动荡,但绝对可以算得上风云变幻。
朝廷的情况通过公文、邸报等形式和途径,不断的传到苏州,只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定延迟性而已。
时间进入万历十九年腊月时,应天巡抚巡抚赵参鲁虽然还在苏州强撑,但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地步。
这时候他仍然不敢进城,带着标营亲兵,大冬天困守南城外蛇神庙。
舆论阵地更是完全失守,满城都在说“越人巡抚采吴补越”的段子,连苏杭织造太监都来“配合”。
而且这情况还被苏州籍官员愤怒的奏到了朝廷,虽然没有处罚下来,但是同道也很难帮忙说话了。
毕竟他在苏州聚敛的动机很难放在台面上解释清楚,所以“越人巡抚采吴补越”这种说法才有了市场。
然后好消息就是期盼的抗税风波出现了,但坏消息则是风波出现隔壁松江府,并没有发生在苏州。
松江府发生的事情,完全没法攀扯到林泰来身上,赵巡抚还没有强大到能对林泰来指鹿为马的地步。
到此为止,全面陷入被动的赵巡抚全靠一股执拗在蛇神庙苦苦支撑。
他坚信,只要等待就有希望,如果不坚持,那就一点希望都没有。
只要林泰来不能罢免他,就要一直坚持下去。
但是在林大官人眼里,赵巡抚已经是一个死人了,就好比是淮海战役被困在双堆集的国军。
应付完第一波社交压力,以及梳理完林氏集团各项产业后,林大官人终于能稍微轻松了,心情也还不错。
各项指标大都不错,比如工业园区的丝织品产量,已经占据了整个苏州城的三分之一。
工程业虽然增长停滞,但米粮、物流等重点行业却都还在继续增长。
暂时有了闲心的林大官人偷得浮生半日闲,亲自护送冯梦龙前往山塘街“插旗”。
当初林泰来承诺过,“能破赵巡抚者赏银二千两,分封山塘街”。
身为一诺千金的今之季布,说到就要做到!所以林大官人今天就押着冯梦龙,出现在山塘街。
他要借此向全苏州人展示和巩固自己的公众形象,毕竟自己已经将近两年没有在苏州了。
山塘街区大约就是阊门到虎丘之间这段,是当今苏州城墙外三大商业街区之一。
出了阊门,往西北方向走就是山塘街,林泰来边走边瞥着冯梦龙,不满的问道:
“今天是你的开基立业的大好日子,你不开心吗?你为什么不笑?”
冯梦龙苦着脸说:“你应该知道的,我志不在此。”
谁想混社团啊?他还想去考举人呢!
林大官人霸道的说:“不管你有什么志向,反正今天必须把山塘街接收了!
否则世人岂不要以为,我林泰来言而无信?”
申府二爷申用嘉也在旁边跟着,忍不住劝道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