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玉衡正在向昭武帝汇报新政的总体进展和下一步计划。
“陛下,目前新政推行已步入正轨,民心渐稳,国库收入虽不及前朝鼎盛,但亦在稳步增长,支撑朝廷运转绰绰有余。下一步,臣建议,当着眼于水利兴修与官学重建。水利关乎农业根本,官学则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。”
昭武帝认真听着,频频点头:“一切依先生所言。只是辛苦先生了,朕观先生近日又清减了不少。”
楚玉衡微微一笑,云淡风轻:“分内之事,何言辛苦。能看到新政惠及百姓,臣心甚慰。”
这时,萧彻也处理完军务,来到御书房。
他虽为摄政王,但除非重大决策,日常行政多尊重楚玉衡和内阁,主要精力放在整编军队、防御北狄等军务上。
见萧彻进来,楚玉衡自然地将他喜欢的茶往他那边推了推。
萧彻也不客气,端起喝了一口,对昭武帝道:“北狄那边消停了不少,看来是被打怕了,短时间内应无大患。正好给新政推行腾出时间。”
昭武帝看着眼前这两位,
一位是他的帝王之师、治国柱石,
一位是他的授业恩师、护国战神。
他们一个运筹帷幄,定鼎朝堂;
一个戎马半生,威慑四方。
正是有了他们毫无保留的辅佐,他这个少年天子才能在这龙椅上坐得安稳,这昭武新政才能如此迅速地见到成效。
他站起身,对着萧彻与楚玉衡,郑重地行了一礼:“天下初定,百废待兴,皆赖王叔与先生之力。朕,感激不尽。”
萧彻与楚玉衡连忙侧身避礼。
楚玉衡温声道:“陛下言重了。臣等所做一切,皆为这万里山河,天下黎民。”
萧彻也点头,看着眼前已然颇具人主气度的少年,眼中是如同看待子侄般的欣慰与坚定:“路还长,但有我们在,陛下无需担忧。”
烛光下,三人相视而笑。
君臣同心,其利断金。
这昭武新政,正如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,在这片被战火灼烧过的土地上,深深扎根,悄然生长,终将开出盛世繁花。
第145章 人间烟火共白头
昭武二年,春。
新政推行已见深功,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,滋养着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。
战火的痕迹逐渐被蓬勃的生机覆盖,百姓脸上不再是惶惑与菜色,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充实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京城东市,人流如织,喧嚣鼎沸。
叫卖声、议价声、孩童嬉笑声交织成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。
绸缎庄、粮食铺、酒楼茶肆宾客盈门,新开的南北货行里,来自江南的丝绸、塞北的毛皮、海边的干货琳琅满目,显示着商贸的复苏与流通。
萧彻与楚玉衡难得偷闲,未着官服,只一身寻常锦袍,并肩漫步在熙攘的人流中。
萧彻依旧身姿挺拔,眉宇间的杀伐之气在太平岁月里沉淀为深沉的威严;楚玉衡则清雅如故,只是眉梢眼角的常年凝思化为了更从容的温和。
看着眼前这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萧彻冷硬的唇角微微放松,低声道:“记得几年前初入京城时,这里死气沉沉,如今总算……有点像样子了。”
楚玉衡目光掠过那些带着笑意的面孔,轻轻颔首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。百姓所求,不过安居乐业。新政减赋劝耕,兴商宽市,便是给了他们这条活路。”
他顿了顿,指向一个正在给孩童买糖人的老农,“能见如此烟火气,方觉昔日种种辛苦,都值得。”
他的话音未落,萧彻的手在宽大衣袖的遮掩下,悄然寻到了他的,紧紧握住。
那掌心温热而粗糙,带着常年握兵器留下的薄茧,却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。
楚玉衡指尖微颤,并未挣脱,任由那温度透过皮肤,一路熨帖到心底。
两人姿态依旧从容,仿佛只是寻常友人并行,唯有袖袍下紧密交握的手,泄露着不为外人道的亲昵。
信步走出城门,郊外田野更是另一番景象。
阡陌纵横,新秧碧绿如毯,农人夫妇在田埂间忙碌,偶尔直起腰擦汗,望一眼绿油油的庄稼,脸上便漾开满足的笑。
远处,新修的水渠如同银带,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
“《均田令》与《劝垦令》成效最著,”楚玉衡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成就感。
“去岁流民皆已安置,今春垦荒数目又增三成。假以时日,国库必能更加充盈。”
萧彻侧头看他,目光落在他被春风微微拂起的发丝上,声音低沉而柔和:“这些我不太懂,但我知道,没有你,这一切都不会发生。”
他握着楚玉衡的手紧了紧,“这万里山河,因你而焕然一新。”
楚玉衡耳根微热,别开视线,望向远方,唇角却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:“非我一人之功,是陛下仁德,将士用命,亦是……你我

